石屏龙朋镇:种好“一粒米”串成“一条链”
近年来,石屏县龙朋镇以“一粒米”为原点,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区,整合资源、育强主体、构建体系,贯通“产加销”,把分散的要素拧成一股绳,走出一条稻米产业链条化发展的新路。
近年来,石屏县龙朋镇以“一粒米”为原点,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区,整合资源、育强主体、构建体系,贯通“产加销”,把分散的要素拧成一股绳,走出一条稻米产业链条化发展的新路。
金秋十月,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。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,农民们正忙着将沉甸甸的稻谷、玉米装车入库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迎来了第43个世界粮食日,今年的主题是"粮食节约,人人有责"。中国用不到世界9%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%的人口,这个成就来之不易,但粮食安全仍然是一场
世界粮食日,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(简称“联合国粮农组织”)大会决议中确定的。设立背景基于世界性的粮食灾荒,它旨在唤起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。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在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中确定:1981年10月16日,是首次
曾几何时,这片地处“中国稻米金三角”的土地,也因水稻产业“小散弱、无标准、溢价低”而发愁。为打破困局,兴安盟以生态筑基、以标准立规、以品牌破圈,谋“粮”策,铺“稻”路。
曾几何时,这片地处“中国稻米金三角”的土地,也因水稻产业“小散弱、无标准、溢价低”而发愁。为打破困局,兴安盟以生态筑基、以标准立规、以品牌破圈,谋“粮”策,铺“稻”路。
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一粒米,从一颗饱满的种子,到郁郁葱葱的稻田,再到象征收获的金黄满地,最后成为你的盘中餐,要闯过多少关吗?
一粒粒平凡的粮食,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五彩斑斓的画作,珍惜粮食的意识,也在趣味手工中悄然扎根。在世界粮食日来临前夕,合祥园社区与津南区第一幼儿园(合茂园)共同开展“小小一粒米,我们要珍惜”手工制作活动,通过“社园联动”新模式,将爱粮节粮的种子播撒进童心,也为社区与
金秋时节,旺苍县13.9万亩水稻相继成熟,迎来收割高峰期。在龙凤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,层层梯田遍染金黄,稻穗饱满、随风轻摇。数台收割机清晨便分片开割,齿轮滚转间,收割、脱粒、装袋等流程一气呵成。“机器收割效率高,我家五六亩水稻,大半天就能收完。” 龙凤村村民杨菊
一抔土,见证文明不熄的根脉;一条路,加速一座城与未来的对话;一炉火,承载产业突围的雄心;一粒米,夯实“中国碗”的根基;一张合影,定格创业者心安的故乡;一味烟火,熨帖千家万户的团圆;一份成绩单,写就硬核发展的韧性;一封信,寄予奋斗者明天的期许。
在东北黑土地的晨光中,露珠轻轻落在稻谷叶尖,仿佛大自然最纯净的馈赠。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,田坤道将匠心与科技融入每一粒米、每一滴油,坚守生态与健康的理念,让每一餐都成为安心与美味的体现。
人生之路,看似充满未知,实则每一步都与自己的选择息息相关。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出身,也无法完全掌控外界环境,但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,是内心的态度与日常的行动。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就像无形的指南针,悄然引领着命运的方向。无论起点高低,只要愿意改变自己,提升心性
1942年,美国成功启动了第一座核反应堆,1945年,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入日本本土,1954年,苏联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商用核电站。人类对核的使用已经有了80多年的时间,然而直到现在,我们却依然无法制造一粒米。
“2025年预计水稻收获面积约43.8万亩,产量23万吨。”谈及水稻,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强嘴角掩不住笑意,“水稻是梁平的‘金名片’,如今,这张‘金名片’已聚链成群,发展势头强劲。”
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习惯了用“快”衡量一切:外卖要30分钟送达,课程要7天速成,孩子要赢在起跑线,成长要“弯道超车”……而在这样追逐效率的时代,仍有一群人,愿意用时间换品质,用耐心换醇香。丰收节已过,小禾清风的新米仍在土地里进行着最后的蓄力生长。源于对土地的敬畏
正义究竟在何处?它其实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良知与判断。我们从书本中读到正义,从长辈的教诲中听到正义,从世间的善恶是非中感受到正义。这些点滴积累,早已在我们心中播下了正义的种子。可我们常常任其沉睡,不去唤醒,不去践行,仿佛它只是装饰心灵的
江汉平原,沃野千里,自古有“两湖熟,天下足”的美誉。当我们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,有多少人知道它来自荆州,来自江汉平原,来自这片被长江温柔拥抱的土地? 我们有产量、有品质,却一度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
齐鲁网·闪电新闻9月23日讯近年来,东营市垦利区通过筛选适配品种、配套绿色技术,在这片盐碱地上不仅产出了优质大米,更走出一条以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金风送爽,稻穗飘香。9月21日下午,“振兴乡村 闵行农好”2025年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。作为“春申美好生活季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本届丰收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丰收盛景,共庆五谷丰登、传承农耕文化、展示农业新貌、绘就振兴蓝图,在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
除了吃的米饭,一粒米还可以变成什么?在今天开启的闵行区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,展现了一粒米的旅程——从米到米糕、米酒、米露……展现了大米的好滋味和产业链。国庆假期即将来临,闵行还推出了众多农文旅融合的线路,市民游客可以去走一走、逛一逛。
天未亮时,年迈的父母便已下田割稻。中午时分,81岁的父亲和快70岁的满叔合力将沉重的打谷机抬进田里。烈日当空,两位老人弓着背,在山路中艰难移动,耗时半小时才将打谷机安置妥当。随后,他们开始收割稻谷,金黄的稻粒簌簌落下,汗水早已浸透衣衫。